暑期社会实践 | 寻觅非遗魅力 解读三单振兴

2024-08-19

       为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宝藏”,总结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经验,我校影视制作学院和创∙古村焕彩实践团前往东阳市三单乡林栖三十六院进行实地勘查、采访调研、拍摄宣传等活动,充分发挥影视制作学院专业优势,用镜头讲好三单乡共富经验,为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油助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实践团来到三十六院的第一站便是“美学院”。谁能想到,这僻静的村庄成为山林中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也仅仅不过三两年。这期间,三单乡开创了“浙商回归”反哺家乡的先河,“千名乡贤助共富”行动在三单乡落地发芽。三十六院在地方政府和村干部对乡村振兴的鼎力支持下,利用绵延不齐的丘陵的地势特征,因地制宜修建翻新古村民宿,将血缘和地缘纽带的治理作用发挥到极致,闪闪发光的振兴之路正在村民脚下延伸。

       在林栖三十六院美学院,实践团看到了与城市不一样的风光。这里有水田将绿绕,两山送青来的盎然美卷,也有村民耕田地,童稚飞纸鸢的陶然景色。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能够让人收获独一份的宁静与安然,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与震撼。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

       实践的第二站,是三单乡圣门潭村。圣门潭博物馆的负责人刘会民带领实践团进行实地走访。当谈及为何留在此处,他说:“我本身是学服装设计的,三单乡的蓝印花布的是我的专业与热爱,文化传承更是我的使命。林栖三十六院与当地政府一起缔造了这个博物馆艺术村,这种独特的改造方式完美地保留了当地的乡土文化,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和品牌创始人一起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是我留下来的意义和目的。”

       在蓝染博物馆,刘会民向实践团仔细地介绍“荷花被”对三单乡村民的寓意——一被子,就是一辈子。同时,各种寓意深刻的独特花色布料刘会民皆做了详细介绍。

       博物馆里除了展品,还专门开辟了工艺制作区展示村民现场制作工艺。以纯天然的植物染料为基础制作的新中式服装也在林栖三十六院的互联网营销和直播带货中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中国的非遗正在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共作云山侣,俱辞世界尘

       随后实践团一行人来到银饰工坊,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琳瑯满目的银饰品,每一件展品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样。风吹过,细听银饰低语,叙说着它的故事。

       银饰制作是三单乡文化振兴的另一密钥。银饰工坊坊主阿辉有着二十多年的银饰制作经验。这些年,他在人皆银匠的村庄中耳濡目染、精进技艺,一点点将这份古老的手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经他手铸作的银饰图案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林栖三十六院的帮助下他向世人证明了被困于贵州深山里的“高级定制”也有诗和远方。

       作为来访的实践团,他们的目的就是用镜头记录下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与三单乡秀丽风景、风土人情,通过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将三单乡的非遗文化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非遗文化。

       此外,三单乡拓展了可亲身体验当地非遗文化的业务,游客们通过亲临体验蓝印花布的蜡染、扎染、手工刺绣等工艺感受各项工艺的精妙之处,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发展。

       实践团也有幸体验了这个活动,技艺娴熟的老手艺人们一边告诉成员们村里蓝染的历史背景,一边细心地教导制作的基本流程:染前处理—描稿—扎结—浸染—水洗—脱结。

       虽然步骤冗杂繁琐,却别有生趣,让原本对非遗蓝染仅有理论知识的团队成员,也因此爱上了这门手工技艺,在制作过程中更是体验到了温暖的感觉,仿佛能够想象到先辈们聚集在一起制作非遗蓝染工艺品的画面,也让团队成员更加确信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诗经》有言:“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说明春秋时期的人们即采集草,用于染色。三单乡中种植了大量的蓝草,其中的蓝印花布的青色便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这个过程历经蓝草色素的转化。在这里,蓝染之“青”不仅代表靛蓝的提取,更是借以比喻越来越多三单乡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学习传统工艺的精髓并传承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数字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共富,不仅仅是输血,更是造血,林栖三十六院在三单乡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深挖非遗文化和产业植入,逐步建构互惠互利的平台与内外互动的桥梁,通过吸引返乡人才激活造血功能,激活乡村活力。而作为实践团的一员,是国家的年轻力量,在支持乡村振兴和宣传非物质文化方面也能尽一点绵薄之力,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