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电影时,我们看的是什么
近日,影视金牛讲坛第29期在横店影视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主讲人李道新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中国电影的民族记忆与文化阐释”的讲座。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横店集团助理总裁,学校董事长韦国清为李道新颁发讲师聘书。
李道新从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三方面展开分享。
首先在中国电影主流样式及其文化蕴涵方面,李道新为在场师生分析了几种主要的中国电影类型——戏曲歌舞片、社会伦理片、古装历史片和武侠功夫片,并播放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江春水向东流》《饮食男女》等影片的经典片段。这些类型电影不仅是娱乐和文化消费的载体,更是承载民族记忆和历史传承的重要工具。
其次在中国电影的人文气质与精神图景方面,李道新通过对《小城之春》《红高粱》《霸王别姬》等电影的深入分析,指出它们不仅成功地刻画了复杂的社会情境和个体命运,还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主题,构建了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文化魅力的精神图景。
最后在谈到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时,李道新深入剖析了电影如何映射出中国人的三观。他指出,中国电影在反映民族文化身份时,常常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细腻刻画,传递出深层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记忆。这种身份认同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更通过影片展现出中华民族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韧性与文化坚守,最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表达方式。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AI赋能电影创作”、“如何平衡市场与艺术”、“微短剧对电影的影响”等多个前沿话题进行了讨论。对于AI技术的应用,李道新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科技可以赋能创作,但电影的灵魂永远在于叙事和情感。
此外,他与师生们深入探讨了原创与改编作品的平衡问题,剖析了电影母题的创新与传承路径,还探讨了电影在德育教育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此次交流互动,引发学生进行更多深入的思考,为未来的电影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