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战“疫”,编导专业的记录与表达 ——《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实践》课程的思政探索
疫情期间,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指示和学院在线教学的部署,《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实践》课程在线完进行开学前的教学任务,师生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线上交流,在“停课不停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梳理新的课程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如何让这些知识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与创作,去完成作为创作者的表达。
一、教学内容与形式
告别了口耳相传,我选择了文字陈述与影像推荐的方式展开这门创作课的在线教学。就目前微信在线教学、学生阶段性作业、师生利用邮件进行图文及影像交流等方式来看,《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实践》这门课第一次以“见字如面”与“模仿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教与学的特殊效果——无需喧闹,用文字梳理带动观察和思考,用心记录身边的生活。学生以做笔记和收藏知识点的方式跟上教学进度,完成第一阶段的“纪录片选题策划与汇报”和第二阶段的“微型纪录片作品上交”。
教学材料包括:关于“纪录片概述与选题”、“纪录片的拍摄”两个系统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梳理;“纪录片拍摄计划与提纲”范例文稿;“关于纪录片《生活万岁》的剪辑思路与人物刻画方法的分析”文稿;若干微型纪录片作品案例展示;教师原创公众号推荐往届学生优秀作品、原创及经典作品解析的展示等。
二、将思政融入创作
纪录片创作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去梳理,去思考,去尝试,这个教学与创作过程调动了我们客观看待世界的能力和真诚表达内心的能力,创作者的表达不是“假大空”的口号,更不是千篇一律的盲从,是最接地气的认知与人文性的追求。在做选题汇报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思考“大时代小人物”的创作方向,在确保安全与许可的前提下,记录身边熟悉的“小人物”,记录他们独特的品质与这个时代的连结,时代变好,是因为他们在发着微光,这些“微光”值得我们去看见、去记录。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尊重身边人,且尊重自己的创作。
三、作品观摩案例
观摩纪录片作品:BBC的《人类星球》、《美丽中国》等;纪录电影《人生果实》、《生活万岁》等;“二更”、“一条”、“新片场”等新媒体中纪录短片作品等。
电视纪录片《人类星球》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之作。有史以来,人类是地球上最具环境适应力、最成功生存下来的高等动物。本片以独一无二的内容,探索了从偏远沙漠到繁华都市,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人群的生存之道。《美丽中国》则是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拍摄范围从长江以南的稻米之乡,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和极寒的珠穆朗玛峰;从中国的标志长城,到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以及蜿蜒曲折的1.8万公里海岸线等。
人物纪录片《人生果实》记录了两位耄耋老人简简单单的田园生活;《生活万岁》记录了小人物的生活及其努力生活的姿态。这一系列的纪录作品表明,回归真实,生活本身,足以动人。
新媒体纪录片的推荐,更多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引发趣味,幷发现属于这个时代的气息。对于创作者而言,我们需要往回看“经典”,去致敬与学习;我们也应该向前看“时代”,去思考和展望。
在“同心战‘疫’,全国人民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用生命救助生命;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尽己所能,用生命点亮生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一枚病毒就能威胁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也看到了人性在天地间的伟大,一颗爱心就是筑起绵延不断生命桥梁的基石。我们希望能够用镜头去铭记每一个感人的瞬间,去传递爱和力量。